今天是:
 繁体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正文

第二展厅:抗日战争时期

来源:通山县档案馆 时间:2022-11-23

第八部分:抗日救亡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芦沟桥事变),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通山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曹德茂、潘际汉、黄全德受湘鄂赣特委的派遣,来通山大畈建立中共阳通中心县委,书记曹德茂,组织部长潘际汉,宣传部长黄全德。他们以商贩身份作掩护,先将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大畈街刘记客栈,后又迁至竹林下义祥店铺中。然后分头到大冶、阳新、通山等地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潘际汉、黄全德、袁观学等人深入到黄沙、孟垅、板桥、大畈等地联系上坚持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阮星斗(绰号薛仁贵)、窦秀凤、吴伟政等人,并发展窦理斋、乐善花等30余人入党,组成中共通山县委,书记黄全德兼。到1937年底,大、阳、通山各地党组织得到恢复,中心县委领导阳新县委(书记赵勤)、通山县委与大冶县的党组织,党员200余人。通山县委辖黄沙、大畈、板桥3个党支部。县委书记黄全德与各支部负责人阮星斗、窦秀凤、吴伟政等团结一心,在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收集流散于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帮助他们奔赴抗日前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37年12月中旬,湘鄂赣边区红军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奔赴抗日前线的同时,在平江嘉义建立了新四军留守处,以掩护湘鄂赣特委工作。留守处在各地建立新四军通讯处,掩护各地县委与中心县委开展工作。

1938年1月,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处在大畈建立新四军通讯处,黄全德(化名黄溪)兼任主任。通讯处下设宣传、组织、民运、保卫4个股。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到阳新国民政府县长林涌泉等人的支持,将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印制1万余份,发至城乡广为宣传。

在此期间,阳通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潘际汉化名杨方园,深入大畈驻军国民党六十军某团内部作统战工作,与该团地下共产党员、团参谋长杨华取得联系,以武装民众的名义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枪支、军用物资与宣传用品,为组建阳通边境抗日武装打下了基础。

新四军大畈通讯处还联络收集失散的零星红军游击队和游击队战士,组织他们奔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爆发前,敌人对红军游击区进行“清剿”与封锁,许多共产党员、红军、游击队战士、红军伤病员长期栖身于深山密林岩洞之中,风餐露宿,艰苦地战斗。新四军大畈通讯处成立后,熟悉山区游击生活的黄全德、潘际汉等人四处寻找联络,先后在九宫山西山、太平山南山、大幕山黄金寺等地找到星散的红军游击队战士、红军伤病员40余人,并把他们送往湖南、江西的新四军办事处,帮助他们奔赴抗日前线。

新四军大畈通讯处与中共阳新中心县委活动日益活跃,引起国民党当局与地方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视。他们撤换阳新县长林涌泉,制造杀害中共阳通县委书记赵勤的阳新惨案,给新四军大畈通讯处的工作造成极大困难,新四军大畈通讯和当地党组织转入地下。1940年1月,组成以窦联顺为书记的中共阳通县委,坚持战斗在大幕山中。阳通县委下辖黄大区委(书记窦秀凤)与板桥、石角山、孟垅、大畈等支部,发展党员40多人。

不久,窦联顺与中共鄂南游击地委、新四军鄂南独立五团负责人李平等人取得联系,得到上级的领导。他遵照上级指示,将阳通县委活动中心由大畈老屋窦转移到黄沙窦家桥,建立了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阳通抗日游击区。并且设立新四军窦家桥地下联络站,窦联顺兼任站长。联络站在窦家桥办了一家商店,经营日杂百货,以此作掩护,收集军事情报,还对驻扎在大幕山的湘鄂赣挺进军第八纵队作统战工作。

新四军窦家桥地下联络站遗址

鄂南失陷后,中共鄂南特委与中共湖北省委失掉联系,按事先安排,何功伟与中共湘鄂赣特委联系,将鄂南特委改称通山中心县委,驻通山界水岭,书记何功伟(又名何彬)。中共通山中心县委是湘鄂赣特委在武汉沦陷后领导的5个中心县委之一,负责指挥鄂南武昌、大冶、鄂城、阳新、通山、咸宁、崇阳、通城、嘉鱼、蒲圻10县的工作。

1939年春,中心县委决定派雷荫民(咸宁大屋雷人)、刘祚斗等人到阳(新)通(山)地区组建地下交通联络站。4月,雷荫民等人来到宝石河,秘密组建阳通工委(全称为中共阳新通山两县工作委员会)和宝石河联络站,走村串户,秘密开展抗日活动,建立宝石、沙湖垅党支部和横石区委。

雷荫民等人又深入富水河以北,联系上阳通县委书记窦联顺,并将阳通县委并入阳通工委,窦联顺为工委委员兼大畈区委书记。雷荫民多次在下屋窦召开会议,进行抗日宣传发动工作。他还在九折建立党支部,帮助黄沙、板桥等地组织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1939年夏,在阳通工委领导下,通山境内先后建立了横石、大畈两个区委和宝石、沙湖垅、九折、黄沙、大畈、板桥等支部,党员发展到60余人。通山党组织与地下联络站建立后,在平江嘉义的湘鄂赣特委与大幕山的通山中心县委之间建立了一条地下交通线,对开展鄂南地区抗日斗争,起了一定的作用。

徐达成(1913—1945),南林桥大坪人。为逃避民团抓丁,随父进山狩猎。1938年11月,日军侵犯通山,徐达成携妻进山避难。次年冬,徐达成兄弟外出狩猎,日军数十人闯进山中,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奸淫烧杀, 徐达成的妻子也未能幸免。1940年初夏的一天,徐达成见一日兵追寻妇女,就用计将日兵骗上楼杀死,缴步枪1支。徐达成邀约青年好友10余人自动抗日,先后打下西山岭等地的碉堡数座,缴枪10余支,组成青年抗日义勇队,由徐达成任队长。1941年的一个秋夜,徐达成率义勇队3人摸进文化尖煤矿日军掌柜住房内,用杀猪刀杀死掌柜妲已,缴短枪1支,并将妲已的首级提到雨山,在群众大会上将日军首级示众。1942年春,徐达成等人夜入日军干垅营房,乘敌人酣睡之机,获得步枪8支,手枪2支。这年夏季,徐达成带领精干青年农民10余人,夜袭铜盆岭碉堡,全歼守敌20余人,缴步枪20余支,轻机枪1挺,还捣毁敌山炮1门。1943年,他率领突击队员从文化尖背后的悬崖攀上山顶,配合国民党军新编十三师,全歼盘踞在制高点的日军,缴枪200余支。3年间,徐达成领导当地青年农民从日军手中缴获长短枪100余支,义勇队发展到100余人。徐达成被当地群众誉为抗日独胆英雄。

日军侵占通山南林桥

1941年7月7日,日军为了庆祝他们侵华战争“武运长久”, 在南林桥据点大摆筵席,看守军火库的日本兵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他们将徐家祠堂的大门上闩落锁,放心大胆睡大觉。在这个仓库里,有一个做仆役的少年名叫徐亚栋,南林附近的干垅村人,1939年日军摧毁他的家园,杀害他的亲人,他被抓进据点当了苦力。由于他当时不满16岁,为人又老实、勤快,得到了日军的信任,被派到军火库里当了仆役。夜深,仓库里的日军鼾声如雷,徐亚栋悄悄起床,将蜡烛移近引火柴,燃起大火。顿时,仓库里子弹、炮弹声震天动地。文化尖守敌以为中国军队进攻据点,急忙用机枪封锁周围道路,然后向山下扫射。住在山下的日军以为山上碉堡被中国军队攻占,也纷纷还击,混战一夜,直到天亮才知军火库被烧。等他们赶来救火,里面的日军已全部被烧死。

许金门(1893一1948),通山泉港人,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后,回到家乡,加入国民党军队,进行隐蔽斗争,后又离开。1938年,日冦侵入通山,许金门组织游击队,常以小股部队摧毁日军汽车,捣毁日军据点。有时他单枪匹马,深入虎穴,用麻袋将哨兵背走。有一次,日军在大畈杀人放火。许金门闻讯,只身赴难,诱敌深入,且战且退,引至悬崖,凭险痛击。在枪林弹雨中,他跃过数丈宽的深渊,一阵肉搏,打死十几个日军,夺得一挺重机枪,出奇制胜。1941年冬,许金门独自来到西泉村坳头,找到为日军修过工事的吴义仁,由他带路打西坑潭北山头哨所的日军。他摸上山头,飞身跃过铁丝网,冲进哨所。当时,日军哨所内点着灯,都已入睡。许金门手起刀落,只片刻,一班日军全部毙命。

这是许金门1942年招兵的收条


南下支队经过许金门游击队防区时,他声言决不向共产党开一枪,并礼送八路军过境。由于他自始至终不与国民党合作,反动派对他仇恨至极,先后杀死了他的母亲、两个儿子许阳钟、许阳锭、妻子叶福娣。1948年秋,县国民政府派人到泉港将他杀害。

武工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工作队的简称。1943年冬至1945年春,为了迎接对日军的大反攻,夺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上级决定在通山境内扩大抗日武装,组建武工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石门武工队 1943年底,中共咸蒲县委与咸崇蒲县抗日游击队派共产党员徐国元等人到石门发展夏关育等人参加武工队。这些刚参加的武工队员由尹国银指导员带领,参加了叶丛指挥的猫儿尖战斗。战斗结束后,正式组成石门武工队。队长夏关育,指导员尹国银(黄冈人,新四军战士),全队有武工队员10余人,长短枪10余支,活动在石门、唐家、团墩、桃坪一带。

高槎坪武工队 1944年3月,窦联顺、窦华堂等人通过深入细致的统战工作,收编了阮宝珊部半个班,获枪5支。在雷同的帮助下,以这5条枪为基础,组成了高槎坪武工队,队长黄安如、指导员袁达厚,活动范围主要在高槎坪一带。这支武工队在战斗中不断扩大,1945年春发展到20余人枪。

龙岭武工队(亦称大屋魏武工队) 建于1945年1月,队长魏必大,指导员冯智甫,隶属咸通阳县委,有武工队员17人。这支武工队主要活动在山口、龙岭、界水岭一带。他们积极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新四军、八路军筹粮筹款,在山口铺战斗中积极支前,完成任务出色。

黄沙武工队 1945年1月由阳通县委派人在黄沙铺组建,阮远回任队长兼指导员,全队30余人,主要活动在黄沙、梅田等地。这支武工队曾协助新四军、八路军南下支队消灭国民党特务武装阮宝珊部。

中共阳通县委领导的阳通抗日根据地包括通山的燕厦、横石、慈口、大畈、孟垅、黄沙、梅田和阳新的龙港、三溪口等地,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8万。这一地区土地革命全盛时期是鄂东南苏区的中心地带,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一直为游击区,党的组织和武装斗争从未间断。日军入侵鄂南后,上级派八路军干部窦联顺返回家乡通山,在原通山县委的基础上组成阳通县委,组织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群众抗日。1939年4月,雷同组成阳通工委,建立抗日地下交通联络站。平江惨案发生后,窦联顺、窦秀凤再度重建阳通县委,在极其艰苦的抗日斗争岁月里,组建抗日武装,不断袭击敌伪据点。

1945年春,为迎接南下支队进军鄂南,上级党组织派赵巍(赴钧之)任阳通县委书记,窦联顺、贺江泉、廖明等人为县委委员。在县委领导下,阳通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与发展。1945年初,赵巍等人在梅田建立阳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巍。县政府在通山建立了黄沙中心乡抗日民主政府,乡长贺江泉,副乡长窦华堂,中心乡下辖黄沙、孟垅、梅田、慈口4个乡,各乡均配有乡长。县、乡政府成立后,开展了征税征粮支前等工作。

阳通县抗日民主政府驻梅田刘家祠堂,刘家祠堂正在原址重建

咸通阳抗日根据地位于通山西北部,东起万家、九折,南至山口、焦夏,西连崇阳田心、黑桥与咸宁柏墩相接,北抵大幕山南麓,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人口6万。通山县城沦陷后,日军沿咸(宁)崇(阳)通(山)公路一线占领柏墩、田心、南林、寺下等地,设立军事据点,并在南林、焦夏、坳上焦、寺下等地组织维持会,使这里成为通山日伪政权重点控制地区。鄂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后,这一带又是抗日游击队活动的重点区域。

1944年春夏之交,党中央指出把华中华南打成一片,准备迎接大反攻。鄂豫边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确定鄂南的中心任务是坚持和巩固沿江桥头堡,为打通华南、开创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作准备。建立咸通阳抗日根据地,既可以防止敌人向湖南、江西的战略进攻,又为南下支队挺进湘粤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开通道。同年秋,中共咸崇蒲中心县委派雷同等人到咸(宁)通(山)阳(崇阳)边境的界水岭、杨城山一带活动,负责根据地的开辟开作。同时,组成中共咸通阳县委,书记雷同。县委成立后,分片动员群众筹备军粮,发展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使开辟根据地的工作全面展开。

1945年3月,南下支队到达鄂南,咸通阳县委在山口地区建立咸通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钱仲衡,在通山境内建立了山口中心乡抗日民主政府,中心乡乡长魏必大。中心乡下辖石门、焦夏2个乡和吴田、田东、石岩、杨狮坑、大地、高槎坪、石门等13个保。咸通阳抗日根据地的白沙桥、界水岭、山口铺等地,自古就是湘鄂交通要道,日军占领公路沿线后,这里是武汉通长沙的必由之路。咸通阳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为南下支队完成中共中央向南发展的战略任务提供了可靠的后方。

第九部分:南下支队与湘鄂赣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奉中共中央之命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下辖6个大队,共5000人,其中包括派赴新四军五师工作的两个随军干部大队900人,从延安出发,开始向豫鄂湘粤敌后挺进。

1945年2月19日,南下支队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和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张体学政委率领南下主力部队由蕲黄广地区渡江进驻鄂南。3月初,南下支队挥戈直捣大幕山,消灭顽匪周九如部,俘敌400余人。接着进入咸通阳地区,司令部驻扎山口铺、半坑一带。雷同特派通山抗日游击队队长朱超和部分队员作南下支队向导。部队经山口走神堂铺越阳通公路进入罗城,痛歼盘踞在罗城、港路一带的蔡明灯土匪武装,最后仅剩数十人逃到国民党鄂南行政督察区。这次战斗之后,南下支队经杨芳林进入崇阳。3月8日,王首道在崇阳大源林家门前大田召开军民联欢会,成立了崇通通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崇阳、通山、通城三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5年4月初,南下支队主力进军湖南,王首道率南下支队的留守部队转战鄂南各地。4月中旬,阳通县武工队配合南下支队留守部队在黄沙阮家墩歼灭日伪武装特务阮宝珊部,缴长短枪200余支。5月初,南下支队主力由湖南平江第二次进驻通山,在山口铺与留守部队会合。




抗战时期太平、慈口、黄沙、梅田、九折、大畈等地报送的,分为联保队、运输队、担架队等。队员级别、年龄、籍贯、入伍年月等信息分列其中,队员都是18至38岁的青壮年

5月6日,根据毛泽东5月4日来电指示,在山口铺召开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党委、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和湘鄂赣军区。湘鄂赣边区党委书记王首道,边区党委领导东地委(书记刘士杰)、西地委(书记罗通)与湘北地委(书记曾涤、副书记李平)。阳通县委隶属于东地委,咸通阳县委隶属于西地委。湘鄂赣边区行署主任聂洪钧。行署辖东分区、西分区和湘北分区行政委员会。湘鄂赣军区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下辖南下支队的一至六大队、新四军四○团与四一团及东军分区、西军分区、湘北军分区。湘鄂赣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湘鄂赣边区党委第一次会议山口铺遗址

1945年6月上旬,南下支队主力在王震的率领下进军湘北,王首道、张体学率领的留守部队继续留在鄂南。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咸(宁)崇(阳)通(山)3县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成为联系华中、华南解放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南北枢纽,南下支队一、二、五大队各一部共1000余人,于6月中旬,第三次进入通山境内,秘密驻扎在山口铺、洞口罗、坳上焦等10余个村庄里,一面侦察敌情,一面协助地方党组织,为部队筹集粮食。

为了支援前线,中共咸通阳县委、山口区委、山口中心乡政府组织了数十人的征粮队。这支征粮队以龙岭武工队员为骨干,在界水岭、山口铺等要道上设卡,进行征粮买粮,时间已过三、四天,征得粮食却有限。为保证部队供养,武工队在山口中心乡长、武工队长魏必大等人的带领下,打开了通山日伪县长夏之日建在老家焦夏村的粮仓,缴获粮食数百担。武工队打下焦夏粮仓之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已作了应敌准备,由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南下支队各部的驻地除山口铺暴露外,余皆处于隐蔽状态。

6月26日,日寇调咸宁柏墩、通山南林桥、县城驻军近千人,兵分3路,于27日拂晓对湘鄂赣边区党委所在地山口铺进行分进合围的大扫荡。南林桥日军200余人,于凌晨3时出发,沿公路东进至新桥冯,改走八面山,绕小道直插山口铺,这时天已拂晓,山口铺仍然是一片寂静。日军在长官的严令训斥下壮着胆子向前摸索,临近山口铺,驻军第二大队的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枪声大作,当即毙敌近百人,余敌慌忙窜至港下严、港背严一带负隅顽抗。驻坳上焦的第一大队一部从后侧包抄过来,又毙敌100余人。南林桥日军残部30余人向寺下方向溃退。这时天已黎明,通山日伪军400余人才赶到,两敌合拢强占了七重进背后的3个山头(杨家大包、徐家大包、吴家大包),妄图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顽抗。这时驻洞口罗五大队一部从侧迂回敌后,与一、二大队前后夹击敌人,又毙敌200余人,攻占杨家大包与徐家大包,残敌100余人龟缩在吴家大包之上。正当南下支队全歼日伪军之际,忽报咸宁日伪军来援,先头部队已越过界水岭,南下支队回师迎敌,击溃咸宁日军先头部队。通山南林桥、县城之残敌趁机逃回据点。此役,共歼敌400余人,其中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大量枪枝弹药,战斗中南下支队牺牲指战员11人。

通山南林桥

山口铺战役的胜利,是鄂南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巩固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实现了把华中与华南连成一片的战略。


1945年,通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湘鄂赣边区党委、阳通县委、咸通阳县委领导下,配合南下支队作战,战斗中通山地方抗日武装得到了发展。

咸通阳抗日总队 南下支队第一次进驻鄂南后,咸通阳县委以当地的武工队(石门、高槎坪武工队在内)为基础,同时吸收一部分青壮年入伍,与新四军派来的部分干部、战士一起,改编成咸通阳抗日总队。总队长叶丛(新四军干部)、政委雷同,全队指战员100余人。这支抗日武装配合南下支队先后在猫儿头、洪口、刘家岩、杨城山、楚王山一带,消灭了严宏大、胡汉文的土匪武装,收降了敌突击队徐臣高部,还配合南下支队取得了山口铺战役的胜利。


通山南林楚王山

阳通抗日总队 1945年3月,阳通县委在南下支队南渡长江进军鄂南的有利形势下,将县中队、黄沙武工队与新四军派来的部分队员合并组成阳通抗日总队,总队长何辉(新四军干部),政委赵巍,全队计80余人枪。阳通抗日总队建立后,配合南下支队先后消灭了日伪武装特务阮宝珊部,还收降了顽匪陈渠余部。

通山抗日挺进队 1945年6月,山口铺战役胜利后,龙岭武工队迅速发展到70余人。7月,奉上级指示扩编为通山抗日挺进队,队长巍必大,指导员吴国英(咸宁人),全队共分为5个班,坚持战斗在咸通边境的楚王山、界水岭、杨城山、龙岭一带,牵制南林和通山县城的日伪军。

南下支队在杨城山

1945年5~7月,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继春季攻势之后,对敌人又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夏季攻势。为配合全国性的大反攻,南下支队奉命离开湘鄂赣抗日根据地继续南进。7月中旬,由张体学等人组成中共鄂南地委,领导鄂南各县委继续战斗。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10~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命令,命令华北、华中和华南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收日军投降。在此期间,阳通县委率抗日总队与日伪军多次作战,取得重大胜利。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阳通、咸通阳县委率领抗日总队接受当地日军投降。27日,阳通抗日总队、咸通阳抗日总队和通山抗日挺进队奉命编入新四军第八团,随重返鄂南的南下支队渡江北上,通山沦为国民党统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