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秋,出席中共“一大”的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回到武汉建立了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领导湖北工人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党的四次代表大会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同时,明确了党的工作重点是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和发展共产党组织。在外地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人士纷纷回乡,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通山籍学友夏道辉推荐,中共武昌地委委员陈潭秋委派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的汉川籍学生共产党员魏书以地委特派员的身分到通山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魏书选择的是通山县镇南中学,镇南中学位于通山县城南门旁,为一栋平房,是镇南书院遗址。通山首富、贤绅李大盛之孙李兆庚在汉口博学院读书期间,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影响,思想比较激进,回到家乡后,力排亲人异议,动用家中资产创办通山第一所中学,以“熏陶英俊,蔚为国华”,他亲自担任县学务筹办员。镇南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1924年开学,男女兼收学生40人,编为一个班,学期3年,课程有语文、数学、体育、唱歌等。学员都是来自全县各地高等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校长思想进步,学校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魏书的公开身分是教员,在学业上有很高造诣,讲课结合实际,深入浅出,深得学生敬佩。魏书利用教学机会,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通山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的主张,指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宣传英烈事迹。魏书的演讲形象生动,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西方坚船利炮的先进与中国人缠足、蓄长辫的愚昧无知的对比画面。魏书经常举行读书会、讨论会,让学生们不断思考,深受启发。还组织学生主办了《楚天壁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谈体会、抒感慨。学生吴礼执等积极撰写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如《铜臭先生记》《息争论》《妇女解放竹枝词》等,文中写道:“值此国运衰颓,江河日下,忧世之心固切!”“外侮之频来,圣王不作,国是日非,国家原气已伤,民尤不堪其苦。”充分体现其爱国忧民的思想。在五卅运动爆发、举国上下“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怒潮中,魏书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激进、爱国热潮高涨的进步学生发展为共产党员。他们是陈钟、吴斌、叶金波、吴礼执、阚禹平、阚学增、陈兆秀、吉梦来、江福来、夏子菁等。1925年6月,经中共武昌地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共镇南中学支部委员会,为鄂南第一个党支部。陈钟担任支部书记。后又发展了章继林、郑芝藩加入了党组织。至此,包括魏书,支部党员13人。
这些学生党员一面学习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共产党纲领,一面分赴到全县各地,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组织。1925年寒假与春节期间,以玩龙灯、拜新年为机会,发展了三十多名党员,建立了西坑、焦下、排楼、泉港、杨芳林、石门、九宫、宝石、郑家坪等9个党小组。
鄂南第一个党组织的成立,就像一盏航行的明灯,照耀着革命队伍不断走向胜利的彼岸,也像播下了一颗颗革命的种子,不断开华结果。从此,鄂南大地拉开了冲破寒冬的序幕。(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